浅析COB倒装技术
摘要:自2016年以来,小间距显示屏一直为国内外显示企业的主要研发目标,COB技术虽成功引领了新一代高清LED显示的开发革命,但由于工艺技术的限制,正装COB的发光角度与打线距离,从技术路线上就局限了产品的性能发展。
自2016年以来,小间距显示屏一直为国内外显示企业的主要研发目标,COB技术虽成功引领了新一代高清LED显示的开发革命,但由于工艺技术的限制,正装COB的发光角度与打线距离,从技术路线上就局限了产品的性能发展。
目前,封装结构正在发生变革,越来越多的LED企业正在通过变革封装形式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其中,倒装结构封装形式的优势较为明显。
2018年6月6日利亚德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目前主要研发COB式mini LED小间距产品,采用mini LED晶粒作为显示像素,倒装方式COB进行工艺加工,现阶段正在进行小批量试制。
倒装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倒装技术在LED领域上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概念,但在传统IC行业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且比较成熟,如各种球栅阵列封装(BGA)、芯片尺寸封装(CSP)、晶片级芯片尺寸封装(WLCSP)等技术,全部采用倒装芯片技术,其优点是生产效率高、器件成本低和可靠性高。
倒装芯片技术应用于LED器件,,除了要处理好稳定可靠的电连接以外,还需要处理光的问题,包括如何让更多的光引出来,提高出光效率,以及光空间的分布等。针对传统正装LED存在的散热差、透明电极电流分布不均匀、表面电极焊盘和引线挡光以及金线导致的可靠性问题,1998年,J.J.Wierer等人制备出了1W倒装焊接结构的大功率AlGaInN-LED蓝光芯片,他们将金属化凸点的AIGalnN芯片倒装焊接在具有防静电保护二极管(ESD)的硅载体上。
2006年,O.B.Shchekin等人又报道了一种新的薄膜倒装焊接的多量子阱结构的LED(TFFC-LED)。所谓薄膜倒装LED,就是将薄膜LED与倒装LED的概念结合起来。
由于LED发展初期,所有封装支架和形式都是根据其正装或垂直结构LED芯片进行设计的,所以倒装LED芯片不得不先倒装在硅基板上,然后将芯片固定在传统的支架上,再用金线将硅基板上的电极与支架上的电极进行连接。使得封装器件内还是有金线的存在,没有利用上倒装无金线封装的优势;而且还增加了基板的成本,使得价格较高,完全没有发挥出倒装LED芯片的优势。
为此,最早于2007年有公司推出了陶瓷基倒装LED封装产品。这一类型的产品,陶瓷既作为倒装芯片的支撑基板,也作为整体封装支架,实现整封装光源的小型化。这一封装形式是先将倒装芯片焊接(Bonding)在陶瓷基板上,再进行荧光粉的涂覆,最后用铸模(Molding)的方法制作一次透镜,这一方法将LED芯片和封装工艺结合起来,降低了成本。这种结构完全消除了金线,同时散热效果明显改善,典型热阻<10℃/W,明显低于传统的K2形式的封装(典型10-20℃/W)。
随着倒装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2012年开始,出现了可直接贴装倒装芯片,即我们现在说的COB倒装技术;随后几年,各个公司都开始研发和推出这一类型的倒装芯片。该芯片在结构上的变化是,将LED芯片表面的P、N两个金属焊盘几何尺寸做大,同时保证两个焊盘之间的间距足够,这样使得倒装的LED芯片能够在陶瓷基板上甚至是PCB板上直接贴片了,使40mil左右的倒装芯片焊盘尺寸能够到达贴片机的贴片精度要求,简化了芯片倒装焊接工艺,降低了整体成本。在将LED倒装在基板上后,采用激光剥离(Laser lift-off)技术将蓝宝石衬底剥离掉,然后在暴露的N型GaN层上用光刻技术做表面粗化。
倒装LED的制作过程
倒装LED芯片的制作工艺流程,总体上可以分为LED芯片制作和基板制造两条线,芯片和基板制造完成后,将LED芯片倒装焊接在基板表面上,形成倒装LED芯片。
蓝宝石衬底和GaN外延工艺技术
对于倒装芯片来说,出光面在蓝宝石的一侧,因此在外延之前,制作图形化的衬底(PSS),将有利于蓝光的出光,减少光在GaN和蓝宝石界面的反射。因此PSS的图形尺寸大小、形状和深度等都对出光效率有直接的影响。在实际开发和生产中需要针对倒装芯片的特点,对衬底图形进行优化,使出光效率*高。
在GaN外延方面,由于倒装芯片出光在蓝宝石一侧,其各层的吸光情况与正装芯片有差异,因此需要对外延的缓冲层(Buffer)、N-GaN层、多层量子阱(MQW)和P型GaN层的厚度和掺杂浓度进行调整,使之适合倒装芯片的出光要求,提高出光效率,同时适合倒装芯片制造工艺的欧姆接触的需要。
倒装LED圆片制程工艺
倒装芯片与正装芯片的圆片制作过程大致相同,都需要在外延层上进行刻蚀,露出下层的N型GaN;然后在P和N极上分别制作出欧姆接触电极,再在芯片表面制作钝化保护层,最后制作焊接用的金属焊盘,其制作流程如图下。
与正装芯片相比,倒装芯片需要制作成电极朝下的结构。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得倒装芯片在一些工艺步骤上有特殊的需求,如欧姆接触层必须具有高反射率,使得射向芯片电极表面的光能够尽量多的反射回蓝宝石的一面,以保证良好的出光效率。
COB倒装技术优势
1、有源层更贴近基板,缩短了热源到基板的热流路径,具有较低的热阻
2、适合大电流驱动,光效更高
3、优越的可靠性,可提高产品寿命,降低产品维护成本
4、尺寸可以做到更小,光学更容易匹配。
据悉,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倒装COB器件主要两种:第*种为倒装CSP芯片组合超导热铝基板或者陶瓷基板;第二种则是倒装蓝光芯片组合超导热铝基板或者陶瓷基板。前者工艺极其简化,生产效率高,但光色一致性较差;而后者光色一致性好,工艺相对成熟,易实现。尽管倒装COB技术逐渐受到行业追捧,但也有不少封装厂商出于对设备资金的投入、技术攻关、市场接受度等方面的考量,仍然保持观望态度。时下,只有中大规模的封装厂商在介入布局。
COB倒装面临的挑战
1、封装工艺的局限性。芯片有源层朝下,在芯片制备、封装的过程中,若工艺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较大应力损伤;
2、倒装技术目前在大功率的产品上和集成封装的优势更大,在中小功率的应用上,成本竞争力还不是很强;
3、倒装对设备要求更高,设备购置成本高,工艺复杂,成品不良率也高。
当然,任何市场都需要培养,终端用户在专业度和对新产品信任感上都需要时间维度来检验。某种程度来说,倒装产品在生产工艺、制造成本、产品光效、宣传力度上仍需花费更多的精力。
来源:诺瓦研究院
欢迎投稿
QQ:2548416895
邮箱:yejibang@yejibang.com
或 yejibang@126.com
每天会将您订阅的信息发送到您订阅的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