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屏幕显示业绩榜 [ 业绩榜首页 - 网站地图 ]

中国不再做廉价的“世界工厂”

类别:行业新闻发表于:2014-05-09 13:26
关键字:中国制造 出口

摘要: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以面对上下两端挤压,已走到“十字路口”的中国制造业不应停留在初级水平,中国也不应再做廉价的“世界工厂”。加快培育、巩固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是必须要走且非常紧迫的一步。

    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不惜重金推进“学徒计划”,引起广泛关注。这是继“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等之后,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政策的又一次“加码”。它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制造业竞争环境的新变化,加快形成“中国制造”的新优势。


    为提升在经济阶梯中的位置,以便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中国正试图调整经济结构。这符合经济学理论和一种普遍观点:随着经济现代化,须从第*产业(农业)依次转向第二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然而日本《外交学者》近日刊文质疑,对中国而言,提升在价值链中的位置是否会是个错误?


中国提升价值链是个错误?

    文章指出,随着经济价值链提升,不需技能的劳动密集型岗位将丧失。对美日等发达经济体而言这是个痛苦过程,已令某些群体失业并极有可能已削弱总体经济。这种现实与所谓结构变化提振经济的说法背道而驰。有鉴于此,有关第*人口大国应放弃劳动密集型岗位的说法,尤为令人担忧。


    中国需要提高科技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但不应以低技能制造业为代价。对出口业减少关注的政策及工资上涨,已导致该国低技能制造业规模日渐萎缩。但仍有相当比例的工人为维持生计而需要低技能岗位。


    某些人会说,在人口变化作用下,中国从2004年起就开始缺乏从事此类岗位的年轻工人。但现实状况是,40岁以上的中国工人正遭受严重就业歧视,还常因此面临工资缩水等问题。对在城市化过程中刚脱离农业进城的人来说,低技能制造业岗位也是良好的就业来源。


    保留某些低技能制造业岗位,有助于长期增长的结构性平衡和第*人口大国的就业。希望在追逐经济理想的过程中,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强力表现不会成为遥远的记忆。否则,该国未来领导人或许要以更高代价竭力引进低技能就业岗位。


    但事实上,美日的现实恰恰与上述观点相反。这两国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在各自GDP中的比重都约为70%和20%。但随着经济增长源逐渐减少和经济不公蔓延,如今美日都在哀叹曾将制造业岗位拱手让给中国等。


    中国经济网援引美国制造业工程师协会预测,由于制造业复苏,到明年底,一直被就业问题缠身的美国,将有300万左右的高技术工人缺口。奥巴马力推“学徒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制造业提供必要人才支撑。尽管“回流”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但对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不可低估。


中国也不应再做廉价的“世界工厂”


    目前,中国劳动力成本持续提升,最低工资标准不断上调,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相对优势有所显现。据统计,去年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 6.78%,而缅甸等国却保持着高速增长势头。另据美联储等机构的估算,美国与中国制造业单位实际工资的差距将从2006年的17美元缩小到2015年的 7美元。这对制造业布局的影响非常直接。


    另外,产业制高点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瞄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业和技术前沿,加快在新能源、智能装备、3D打印等领域布局,如今一些项目已取得出人意料的进展。


    据国研中心调研,在法国巴黎,电动汽车已成为绿色发展的新增长点,相关租赁系统遍及全市区,充电装置超过4000个;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智能系统广泛应用,停车传感器使得司机能随时获知哪里有空车位,湿度传感器能随时确定何时给草地浇水。


    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以面对上下两端挤压,已走到“十字路口”的中国制造业不应停留在初级水平,中国也不应再做廉价的“世界工厂”。加快培育、巩固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是必须要走且非常紧迫的一步。


    在刚刚闭幕的广交会上,出口整体成交不尽如人意,但拥有自主品牌、设计理念先进、技术不断创新的高附加值产品很“吃香”。这也说明,加快转型升级是今后制造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经济网认为,要走好这一步,就要顺应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在创新上下“先手棋”,使企业真正成为“三个主体”,即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眼下中国企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


    比如,2012年在研发投入上三星达83亿欧元,微软达79亿欧元,而同年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全部研发经费才100多亿欧元。这种状况亟须改变。当然,创新是多方面的,除了技术创新,还须重视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只有坚持技术、管理和体制创新多轮驱动,中国制造才能更加健康、更可持续。

来源:CCTV证券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的,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欢迎投稿

电话:186-8291-8669;029-89525942
QQ:2548416895
邮箱:yejibang@yejibang.com
yejibang@126.com   
每天会将您订阅的信息发送到您订阅的邮箱!

行业资讯项目信息
案例欣赏

精彩案例推荐
更多>>
首页|案例|行业资讯|视频演示|实用工具|关于我们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的,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业绩榜http://www.yejibang.com 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1000217号-8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