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屏幕显示业绩榜 [ 业绩榜首页 - 网站地图 ]

中国经济探底 无药可救

类别:行业新闻发表于:2013-06-19 16:48
关键字:经济探底 国家发改委 畸形

摘要: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又开始批项目,这次批的项目大多是地铁、城轨之类,资本市场也在开闸放水。冷静观察一番,还是觉得政府应对经济探底是老一套。这次财政没那么多钱了,就开始发债券,包括城投债和企业债。如果出现“三次探底”,会在什么时候,我还不确切,也许今年下半年就可以看到。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又开始批项目,这次批的项目大多是地铁、城轨之类,资本市场也在开闸放水。冷静观察一番,还是觉得政府应对经济探底是老一套。这次财政没那么多钱了,就开始发债券,包括城投债和企业债。如果出现“三次探底”,会在什么时候,我还不确切,也许今年下半年就可以看到。


  美国经济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去杠杆化接近尾声,正在稳步复苏;欧洲最坏的时刻还没有到来,会继续在债务和银行的危机中挣扎。


  美欧两大经济体的现状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自2001年以来,外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而欧洲经济长期衰退使我们对其不能寄予希望。美国经济虽然在复苏,但更多的是制造业复兴,而制造业回流意味着对中国的需求下降。


  外需不如以前,内需其实也很尴尬。内需包括两项,一是投资,二是消费,但实际上都很难靠上。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甚至在短期内存在愈演愈烈的趋向。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是长期过度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放眼一望,很多行业都产能过剩,不仅限于光伏,还有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玻璃、建材、煤炭、汽车、发电设备、电力、电视、手机、空调、服装、玩具、鞋袜……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扩大产能。从投资品到消费品,中国传统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几乎都是世界第*,可中国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一半,人均收入比美国低得多。购买力和生产能力严重失衡,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再来看消费。消费的基础是收入,是财富的积累。但在过去十年间,收入分配并不是朝着“藏富于民”的方向发展。中国经济改革的前15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后15年则是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在收入分配不断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情况下,怎么靠消费来维持增长?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45%一路下滑到35%,消费拉动内需又怎能靠得住?


  因此,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要深刻反省,转型是大势所趋。在经济低迷期间,中央政府推出了4万亿元刺激计划。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本来就产能过剩,4万亿元投下去,使得结构性问题比以前更严重,产能过剩问题更突出。政府花钱,不能创造财富,只能在短期内推动经济好转,但不可持续。


  要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在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而不在于政府花钱。在政府推出4万亿元政策的时候,我就预言,4万亿元之后一定是“二次探底”。如今,“二次探底”发生了,就发生在去年上半年。


  接着是政府以“二次宽松”应对,也就是业内盛传的“4万亿2.0版”,会有什么后果?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又开始批项目,这次批的项目大多是地铁、城轨之类,资本市场也在开闸放水。冷静观察一番,还是觉得政府应对经济探底是老一套。这次财政没那么多钱了,就开始发债券,包括城投债和企业债。如果出现“三次探底”,会在什么时候,我还不确切,也许今年下半年就可以看到。


  当前,经济形势之严峻要求继续推进改革。如果不改革,经济势必“三次探底”。“三次探底”之后,税收会下降,政府债务还不了,银行也会出问题,届时中国经济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许小年:不勾结就拿不到资源责备企业家没道理


  许小年表示,企业家应该洁身自好,但在现实的环境中,公民没有平等获取资源的渠道,都在政府手里,不勾结官府就拿不到。所以,新一届政府提出要取消审批制,要大量的减少审批,是正确的,关键看怎么执行。


  同时,许小年认为,现在政府已经认识到结构性的问题,并且试图用改革和开放来解决这些结构性的问题,但实质性的进展目前还没有看到,“我们看到的是,由盖图章的部门规划改革,用同一支审批的笔在设计放权方案。在办公室里大谈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而天天在市场摸爬滚打的人在台下闭嘴观望,这样的改革会有预想中的效果吗?”


  “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本人对改革的方法信心不足。”信心不足在什么地方?许小年指出,真正的改革是要有民众参与,真正的改革是在市场上而不是在办公室里,真正的改革是企业、是民众在市场上进行的制度创新,政府的作用是总结这些创新,并且政策化、合法化。


  以下为许小年观点节选:


  如何进行收入分配的调整?我认为,现在市场上所讨论的在二次分配上做文章、在最低工资上做文章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中国的收入差距来源主要是资源占有的不平等。这个资源占有包括了市场,行政性垄断占有了土地、矿山、资金和市场。造成了审批制下的官商勾结和寻租,企业不去勾结官府拿不到资源,所以责备企业家是没有道理的。


  企业家应该洁身自好,但在现实的环境中,公民没有平等获取资源的渠道,都在政府手里,不勾结官府就拿不到。所以,新一届政府提出要取消审批制,要大量的减少审批,是正确的,关键看怎么执行。


  在审批之下的官商勾结和寻租活动,是造成收入分配恶化最重要的原因。不在一次分配上想办法,都盯在二次分配上,这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收入分配的调整和审批制是连在一起的。


  结构性问题为什么很难解决?因为在结构性的扭曲背后是制度惯性和既得利益。我们现在看到政府已经认识到结构性的问题,并且试图用改革和开放来解决这些结构性的问题。但实质性的进展目前还没有看到。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本人对改革的方法信心不足。


  信心不足在什么地方?我们看到的是,由盖图章的部门规划改革,用同一支审批的笔在设计放权方案。在办公室里大谈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而天天在市场摸爬滚打的人在台下闭嘴观望,这样的改革会有预想中的效果吗?


  真正的改革是要有民众参与,真正的改革是在市场上而不是在办公室里,真正的改革是企业、是民众在市场上进行的制度创新,政府的作用是总结这些创新,并且政策化、合法化。


  改革结构性的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就要面对经济会继续下滑。做企业和做研究是一样的,我们无力左右政策,只能提出建议,只能发出呼吁,但我们无法制定政策。怎么办?还是你做好企业,我做好研究。(中国企业家网)


  时寒冰:中国经济走向彻底的畸形现在已经无药可治


  无论是就全球经济而言,还是单就某一经济体个体而言,除了美国等极少数几个国家,可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一方面,全球在拼命搞宽松。5月2日,欧洲央行宣布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0.50%,同时下调贷款利率50个基点,至1.00%,维持存款利率在零不变,并对负利率持有开放态度。这是德拉吉上任以来的第四次降息,欧央行基准利率已调降至历史最低水平。5月7日,德拉吉表示:“我们将密切关注未来几周来自欧元区的经济数据,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准备再次降息……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宽松。”同时表示:“欧央行理事会的决定首次对调降存款措施利率至负面的可能性持开放态度。”


  自欧洲央行将基准利率降至历史新低开始,印度、澳大利亚、波兰、韩国、斯里兰卡、越南先后降息。摩根士丹利认为:新一轮全球央行的宽松行动现在刚刚拉开序幕。


  另一方面,已经稳步实现经济复苏的美国,却在考虑退出刺激计划如果站在大棋局的角度来看,这也是美国必然的选择。


  5月3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4月份非农就业增加16.5万,预期增加14万人;失业率7,5%,创4年新低,预期为7.6%。劳动力参与率月63.3%,与3月持平,仍处于1979年以来新低。3月就业数据从增加8.8万人向上修正为增加13.8万人。2月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修正为+33.2 万人,初值+26.8万人。在过去12个月里,美国月均非农就业增加16.9万人。


  重要的不仅仅是4月非农就业数据的好转,更重要的是此前数据的修正。诚如我在《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中的分析,房地产是美国经济复苏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要房地产复苏,就意味着美国经济在稳健实现全面复苏。更何况,美国公布的汽车销售数据也非常亮丽。


  因此,美国5月3日公布非农数据以后,我立即发微博做了分析:“这是极其重要的一天。棋局之布局到现在已经完全清晰了。美国经济全面复苏,不再有任何顾虑。条件已经全面成熟。不久之后,它将减少购债。再之后,它将宣布加息。美联储将开启地狱之门,给一些国家套上萧条的枷锁”;“美国非农数据好转成就美元王者风范,将成为未来埋葬欧元的集结号。”


  5月10日(周五)美国市场收盘以后,著*的美联储通讯社Hilsenrath题为“美联储制定退出刺激的计划”的文章出现在WSJ网站上,其主要内容是:美联储官员已经制定了结束前所未有的850亿美元/月购债计划的策略,这一策略旨在保持灵活性并且能够管理高度不确定的市场预期。官员们表示他们计划谨慎并且可能是分阶段的削减购债规模,根据其对就业和通胀进展改变购债数量。但何时开始这一计划仍然存在争议。


  许多经济学家预计美国经济增速在二季度将放缓,但在下半年开始加速。如果未来几周的经济增长仍然坚挺,这将给美联储官员更多信心开始退出计划。


  华尔街*深人士Bruce Krasting解读“美联储退出计划”:“美联储通讯社”Hilsenrath的文章确认了美联储正在变更其QE政策的进展。美国已经达到了“QE峰值”,此后QE将逐渐开始走下坡路。5月份将是市场享受每月850亿美元购债的最后时光。美联储的新计划是逐步放缓QE。美国政府将在未来两周内触及债务上限。在此后,新的美国国债发行将大幅减少……WSJ的报道是经过伯南克授意、耶伦同意的,这说明两人也认为QE政策是高风险而回报有限的。


  美联储在6月、7月和9月分别有一次议息会议,随着美国经济的稳健复苏,美联储也将逐步发出有关退出刺激计划的信号。


  那么,假如美联储退出刺激计划,意味着什么?


  现在,全球大的经济体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扰,相比之下,美国实体经济的恢复情况是比较稳健的,而美国作为对全球经济影响重大的国家,一旦它退出刺激计划,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一旦美国退出刺激计划,美元将稳步走强,而接下来又面临着加息的问题。这样,会加速美元向美国的回流,在给美国带来充裕资金的同时,也将使全球其他国家的流动性收紧,从而,导致相关国家陷入紧缩状态。另一方面,此前相关国家的超发的海量货币,又不断推动着物价上涨。从而,就会形成我在2008年4万亿救市计划出台后所推导的困境:物价上涨和经济停滞共存的局面,即Stagflation(停滞性通货膨胀,简称滞涨)。相关国家将由此步入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社会危机共存的困境之中。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美国此前的几次类似货币政策的调整,几乎每一次都导致一些国家陷入危机。


  如果美国退出刺激计划,对于大宗商品而言,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利空。一方面,美元升值,使得大宗商品重新估值。另一方面,相关国家的滞涨将减少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除了粮食以外的大宗商品(包括铜、石油、钢铁、煤炭、金银等等)都将走出一波较大级别的下跌行情。部分商品的价格与近10年来的*高价相比,将在其50%以下的位置。因为,华尔街将全面做空大宗商品,做空危机隐患最大国家的股市、房市、货币等等,以血洗的方式等待廉价收购实实在在的资源和相关优质资产。随后,被美国掌控的资源,价格再步入宏伟的涨势当中。到那个时候,美国的债务还会成为问题吗?现在看起来庞大的债务将轻易地被上涨的资源和美国经济发展所创造出来的财富所稀释这是美国未来化解自身债务危机的捷径!


  如果美国退出刺激计划,欧洲、亚洲的日本等相关国家的股市,也将步入跌势。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它已经没有任何顾虑,这个时期将成为它全力以赴以铁腕洗牌世界格局的*佳时机。这似乎有点阴谋论的味道,却是棋局发展的必然趋势。接下来,欧洲相关国家将不断爆发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欧元将在一片狼藉中重新陷入重重危机的包围。诚如我在《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示中国》中所做的分析,作为全球唯*能跟美元相抗衡的货币,欧元的使命已经完成,它正在回归自己的宿命。


  4万亿救市计划的出台,让中国在大棋局中处于非常尴尬和痛苦的局面之中。


  如果继续刺激经济,产能的严重过剩已经到了不堪承受的地步。怪异的是,发改委依然在狂批过剩项目。2012年5月,发改委核准了首钢迁钢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为河北省唐山迁安市,主要建设内容为炼铁、炼钢、轧钢及公辅配套设施,项目形成780万吨铁、800万吨钢、637万吨热轧板材、120万吨冷轧板材的生产规模。同月,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和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也获国家发改委核准。上述项目相加,总投资额度将在千亿以上。


  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核准的批复文得知:仅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的钢铁生产系统:年产铁就高达920万吨,粗钢高达1000万吨,钢材高达938万吨。“项目总投资696.8亿元,其中建设投资683.4亿元(含外汇16.5亿美元)、铺底流动资金13.4亿元。项目总投资中,企业自有资金提供348.4亿元,资本金比例50%,其余部分申请银行贷款解决。”并且,“项目建成并形成100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同时,预留二期发展余地。二期建设方案须在经过研究、论证后,按程序另行报批。”


  在中国钢铁过剩如此严重的情况下,这种新的投资无异是在向雪地上毫无意义的倾洒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


  而且,中国的债务问题已经非常之严重,这种情况在经济增长的时候尚能被掩盖,一旦经济增长停滞,就会成为决定未来命运的一条带血的主线(《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危机将随时被点燃。


  如果不再刺激经济,经济结构已经严重畸形的中国经济将从此步入增速逐渐下滑的局面当中去。十年来,政策鼓励、货币助推下的房地产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实际的主导者,在加重民众住房负担的同时,也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严重畸形。发展房地产本身没有错,但以打劫民众财富为目的的房地产的发展,在成就少数地产富豪和一些炒房客的同时,却大大增加了民众的生活负担,并且,由于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浪费,导致中国经济走向彻底的畸形,现在已经无药可治!买得起房的早买了,并且,有的不止一套。而买不起的也就无力消化市场中庞大的存量住房(包括每年囤积在炒房客手中的大量住房)。当房地产经济走向死胡同,当房地产业对资源(包括政策资源、信贷资源等)的无节制聚集把制造业挤向萧条,华佗再世又能怎样?


  我此前在书中和博文中无数次地呼吁走民富路线,只有走民富路线,中国经济才有实现自我救赎。但现在所有的良机都已经错过。2013年5月10日,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已达103.26万亿元,同比增长16.1%。美联储现在的数据公布到3月份,为10.4464万亿美元,中国3月M2余额为103.61万亿,按照同期汇率折算下来,中国的广义货币已经超过美国59.96%!


  尽管屡屡有人为中国的货币供应申辩,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人民币对内的购买力一直在下降,非常直接的表现就是国内物价的上涨和海外相同商品(甚至中国制造的商品)的物价远低于国内。这实际上意味着民众的财富在被稀释,购买力在稀释中下降。这也意味着,中国拉动内需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一方面的产能严重过剩,一方面是民众购买力的下降,当这两种因素汇聚在一起,将会发生什么?是不需要用文字来表述的。


  中国现在仅剩下城镇化、中西部发展等为数不多的几张牌,而核心依然是政府主导的投资。目前,在城镇化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


  早在2013年3月28日,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第*次全体会议精神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国发〔2013〕第(六):“做好召开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准备工作。研究提出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重大方针、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但至今会议依然遥遥无期。城镇化如果出台实质性利好政策,将推动股市和大宗商品出现一波有限的涨幅。如果没有这一基础,假如美国再退出刺激计划,我们只能以悲观的心态应对:股市空仓,或融券卖出部分个股,股指逢高做空,大宗商品做空为主基调。房价也将步入跌势。


  整体而言,如果美国退出刺激计划,未来将非常悲观在此以前,需密切关注中国的城镇化会议的进展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它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更直接。


  时寒冰:MBA硕士,中国财经传媒人联盟特邀观察员,《上海证券报》评论版主编(曾兼任新华社所属现代金报和现代快报评论主编),曾主编网刊《中国》,并曾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嘉宾发表时事评论。(价值中国网)


  高盛:今后七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告别8%降至6%


  一份由高盛集团投资管理部发布的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在统计上和实际上已基本告别8%,而面对中国经济的低速增长,新一届领导人多次表示目前应把重点放在经济增长的质量而非速度,他们对经济刺激的政策相对谨慎。报告预测在今后7年中中国的经济平均增速将下降至6%左右。


  分析称,根据中国海关、国家统计局和人民银行公布的2013年5月份的贸易、经济与货币数据,5月份中国出口增长1.0%,进口下降0.3%,远不及2013年前4个月的17.4%和10.6%以及市场预期,中国目前的贸易数据正在趋于“正常”化。年初至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从1-4月份的20.6%放缓至20.4%,,工业增加值从4月份的9.3%小幅降至5月份的9.2%,均低于市场预期。这说明中国目前投资和生产继续呈疲软状态。而CPI从4月份的2.4%下降至5月份的2.1%,PPI通缩从4月份的2.6%加剧至2.9%,为8个月以来的新低。总体来说,这些数据都显示出,2季度经济增长将会继续放缓。


  从短期来看,虽然经济活动不振,但是新一届领导人多次表示中国应该把重点放在增长的质量,而非速度,所以短期内中国不太可能出台宽松政策。习近平主席在与奥巴马总统会面时表示他对中国1季度7.7%的经济增速感到满意,李克强总理日前也表示中国不应依赖于经济刺激政策,应当依靠市场机制。所以,报告认为,“现阶段不太可能出台刺激政策”。


  从长期来看,首先,2012年11月份召开的“十八大”要求2010-20年间实现GDP翻一番,由于中国经济增速在2011和2012年分别达到9.3%和7.8%,这意味着2013-2020年间平均增长6.8%即可达标。所以从2014年开始,政府可能不愿再维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


  更重要的是,分析师认为,作为经济失衡的一个标准,中国目前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且不可持续。2012年名义投资占GDP的比重突破48%(实际投资比重接近47%),创历史新高,已然超越了上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年代以及90年代初投资过热时期,需要调整至更加合理的水平。在之前的周期中,投资增长的加速期平均为4.4年,随后的调整期平均为4.2年。然而,投资比重在当前的周期中已连续扩张12年,期间未出现任何实质性的调整。可见,投资/GDP比率早该下调,现已逾期。


  相较之前的周期,中国可能已失去了在2008年前调整的机会。就此而言,调整姗姗来迟,可能随时将至。而如果投资出现调整,经济增长将不可避免地放缓。根据报告出示的统计分析与研究,中国经济增速在统计上和实际上已基本告别8%,而且在今后7年中(至2020年)平均增速下降至6%左右。


  另外,目前中国的空气和水资源污染已经达到了一个危险的水平,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对人民福祉利不抵弊。经济增长越发受制于环境的恶化。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长不得不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的,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欢迎投稿

电话:186-8291-8669;029-89525942
QQ:2548416895
邮箱:yejibang@yejibang.com
yejibang@126.com   
每天会将您订阅的信息发送到您订阅的邮箱!

行业资讯项目信息
案例欣赏

精彩案例推荐
更多>>
首页|案例|行业资讯|视频演示|实用工具|关于我们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的,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业绩榜http://www.yejibang.com 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1000217号-8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