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营销已死
摘要:“传统营销已死”这种说法之前就有文章提出,有批评称这个说法过于极端,也许是嫌其死的过于突然,总留遗憾。但事物的新旧更替是逻辑上的必然,随着科技发展带来对社会各方面影响的更深的渗透,各个领域关于新旧交替的话题一直持续不断,新媒体、新能源汽车、新营销,而之前的通通被钉上“传统”的铭牌,等待被更替的命运。
一只鹿,在一个空旷的的,一个寂静的、整洁的王府井或者是西单,街头无人,商店空空如也,这可能是一副来自未来的画面,现在仅止于广告画面。
营销的概念从国外进入国内到现在,不过30年左右的时间。现在新营销的出现,将这个之前的舶来品挤兑成了传统营销,而这短短几十年对营销的刚刚有些积累,广告公司又开始面对由旧入新的转型。
“传统营销已死”这种说法之前就有文章提出,有批评称这个说法过于极端,也许是嫌其死的过于突然,总留遗憾。但事物的新旧更替是逻辑上的必然,随着科技发展带来对社会各方面影响的更深的渗透,各个领域关于新旧交替的话题一直持续不断,新媒体、新能源汽车、新营销,而之前的通通被钉上“传统”的铭牌,等待被更替的命运。
传统营销已死?
相对于传统广告的没有选择、没有沟通、没有互动,新媒体可以根据地理位置、时间及使用数据而做到精确的广告覆盖,传统广告和新媒体广告就如地毯式轰炸和精确制导摧毁目标的区别,新媒体在营销方面具有强有力的冲击性。
“理论上讲应该是传统营销的营销方式在现阶段过时了,如果坚持使用这种营销方式的话,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就说这种营销方式死了,我觉得恐怕有点过激。那么,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传统的营销模式和现代的或者叫现代新型的营销模式,应该有一个叫做融合或者或者交替的过程。”李西沙先生这样认为。
和李西沙先生一样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的赵树明先生认为,“我可能也没有那么极端,但是我听到这个话题,我觉得够狠,其实这个事情并非绝对,在我认为这种传统的营销模式,已渐渐地失去了主导的位置,成为一个从属。但是随着这样消费需求的目标,我们又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数字的营销时代,我们被一个巨大的网给笼罩了,那么在这张网里面就深挖出很多新型的营销的类别、模式。”赵树明先生还以传统的购物体验举例说明,认为用户亲身体验的方式是没办法被替代的。
赵品权称,“传统媒体已死这件事情有点夸大,但在营销的领域上面,传统的媒体或者传统的营销的方式,它虽然没有死,但是它的确在牵制着新的营销方式的发展。”从事新媒体行业的赵品权先生说,虽然传统广告的吸引力不足,新媒体具有定向精准的优势,但是“还是会有很多广告主,把大部分的广告预算加在传统媒体上面,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这个最安全,新媒体不安全,新媒体有点可怕。新媒体代表了一个年轻,代表了一个冲击主流的力量,这个东西其实相当牵制新媒体的发展。”
新旧纠葛
新媒体碎片式的形式经过处理,可以成为直达个体,达到人性化的、互动式的效果。因其互动性,对于广告客户而言,广告反馈回来的信息也变的更直观,具有“可视性”。
“我觉得新媒体更加人性化,更加注意人们之间情感的交流”,李西沙先生说。“新媒体是直达到每一个消费者面前的,去选择这些信息,所以它有这种沟通的条件。所以我觉得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最大的差异就是它越来越人性化,我觉得是这个概念。”
李西沙讲了一个业界流传的故事:广告公司会告诉客户,说你的广告费可能有一半都是没有用的,那么客户往往说我知道有一半没用的,那你告诉我,我的另外一半能起多大的作用,其实几乎所有的广告公司都回答不出来这种问题。但是新媒体不同,它通过比较精准的方式传播,他不会告诉“一半没用了”,至少他能给这个问题提供一个答案,比较清晰的答案。
李西沙先生的“理想状态”是我们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比较有机的结合起来,“按照套话说,就是说传统的营销模式和新的营销模式能够有一个结合,比较有机的结合起来可能会更好。什么是有机结合?怎么才能够做到有机结合?做起来是比较难的。第*,你要对新媒体要有充分的了解;第二,传统媒体的一些做法也不能太传统了,也要有新做法,要有一些创新的想法来去结合,这才可能。”
但现在的问题是不管新媒体或者新的营销模式,最大的问题是新的技术,并没有被传统的广告公司认识和掌握,这是问题的关键。传统广告公司只有通过和新媒体达到一个有效的结合,可能会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营销模式所造成的结果,其实是因为这种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改变了传统的模式,就是说的都是数字营销中的网络媒体或者是移动媒体,当然网络也包括移动、包括无线,包括所谓的模式。但是为什么传统的企业大多数依然选择中央电视台,选择一些好的卫视,包括一些地方台,可能认为收视率是可以检测的,它的效果是可以很凸显的,互联网在这样一个混乱的、碎片化的空间里面,是会给人一种恐慌的感觉。但是同时我们在这样一个幸运的时候,要认真的去思考,认真的去把握这样的突如其来具有颠覆性的机会点。
有些人认为,传统媒体要做,新媒体比较火,也要做,这样就能完成有效的无缝接轨吗?答案不言自明。
赵品权先生说,“我为什么会觉得传统营销不是死,也不是该死,而是说必须要更强有力去推它,把新的东西推到人的眼前,我觉得这个东西其实需要两个部分,第*个部分是所有营销圈应该会知道革命性技术的到来,并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要找到一个东西是为主的,比如说网络为主,比如说网络视频为主,或者是移动为主,以这样的营销思路来规划这个预算,以新媒体为主的时候,其他的预算当然还是要配比,但是你的主轴就出来了,但是这个东西非常困难,困难在哪里?我们的广告公司可能对这个东西其实不是很了解。”
为什么广告公司目前还是对这些东西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没有大规模的去尝试是一个非常大的点,我自己的想法在于怎么把一个新的营销推到前面,第*要勇于去尝试,勇于去学习跟理解,因为如果不去尝试的话,永远不会理解,第二是能不能去思考以网络为主,或者以新媒体为主的营销思路来规划整个预算或者想法,赵品权觉得这是广告公司或传媒公司应该深刻去思考的,也很期待能够有这样的未来。
“我那个营销理论还没学好,我们还没应用好,新的营销理念出现了,你跟不上也得跟,跟得上还得跟,只能变成一部分人新锐了,一部分人紧追,大部分人有些不知所措。谁能跟得上这种发展速度,所以这是我们所有的做营销的,包括做广告的这些从业人员是一个重要的使命,也是一个必须跟不跟得上你都要跟得上的环节,其实是这个意思”,李西沙说。
赵品权说,“新的传播的理论,国外那一套传播过来,我们是不是没有吃透,可能因为吃不透,所以我们在追寻新媒体进展的时候会碰到一些阻碍。其实我觉得回归到一个点,如果回到初衷,所有的营销理念其实都是人想出来的,那它最主要的目的是沟通用户的心,让用户对这个品牌有好感想要去买某样东西,。回归初衷,其实我觉得还是从人出发,那既然是人出发的东西,我觉得就没有太多理论上的束缚。”
“我们要找的关怀,我们要找的一些好的体验,我们要找的人跟人之间的一些联系,其实我们现在大部分都把这些的东西通过新媒体来联系起来,所以其实我会觉得是说。新媒体是一个联系的力量,一个关怀的力量,我们的依赖性其实在在于它跟我们传统的、直达人心的东西达成一个结合,”赵品权表示。
新营销是出路
广告公司的概念到现在也就是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广告公司应该是在伦敦。后来,就有了很多境外广告公司来到中国。170年以前没有广告公司,那么在未来广告公司是否还存在,赵树明打了打一个很大很大的问号。
“真正生存的广告公司,我认为他们是拥有核心技术、拥有手艺,如果说创意是他的技术也可以,如果说他能够去构件一个、创作一个新的媒体的样式,比如说以前我们在楼宇里面。”赵树明先生说。
李西沙先生说,“消费者一定是要追求新的东西。那么广告主往往就比较慎重,在他没有充分的认清楚,或者说觉得把控能力没有那么强大的时候,对新媒体的使用或者说认可程度他做不到,那么这里面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大家一直在讲的创新,营销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品牌的创新,其实“创新”说起来是很简单的两个字,但是真正做起来比较难。为什么这么说?我理解的创新就是改变规则。”
所谓的精准传播不仅仅是要精准到人,而是要精准你要告诉我你能干什么?你还能干什么?如果你能帮助我做的东西都没做到,如比较保守、粗犷、不细致、不人性化,就会弄成一头热乎,那么广告公司其实在这中间也比较难受”。
赵树明先生说,“我就觉得不管是传统的营销也好,还是创新营销也好,只能说我自己,包括我的团队需要沉下来去学习,在这样的一种学习先进科技、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理论基础之上提升我们的竞争力,所以我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新的思考、新的未来。”
来源:21世纪营销
欢迎投稿
QQ:2548416895
邮箱:yejibang@yejibang.com
或 yejibang@126.com
每天会将您订阅的信息发送到您订阅的邮箱!